最後更新日期: 2022 年 7 月 23 日
前言
「你知道場內全壘打有多難出現嗎?」中華職棒過去 30 幾年的歷史紀錄,平均在一個球季中,出現的情形…不會超過兩次🤔
而要打出這些場內全壘打,基本上要符合天時、地利、人和,才有比較高的機率出現,或許台灣棒球場的場地狀況,也從中幫了一些忙…❓
場內全壘打
場內全壘打條件
有別於一般全壘打,直接將小白球擊出全壘打大牆後,球員能慢慢繞過每個壘包,如英雄降臨的姿態,享受球迷的歡呼🎉
場內全壘打形成的相關條件,不外乎就是擊球的落點、球員的跑壘速度及防守方的守備狀況。而守備的部分,又是場內全壘打更加關鍵的一個因素之一。

魔鬼藏在細節中,更重要的是紀錄組如何去判定當下防守方守備的情形,雖然大部分是沒有太大的爭議。
但回顧以往的場內全壘打,有些球是有判守備失誤的空間,這時場內全壘打及守備失誤,就僅僅只有一線之隔了😱
球員跑壘速度
選手要在擊球後,在有限的時間內繞完四個壘包…奔回本壘得分,對於本身腳程越快的球員,當然是越加的有利🏃♂️
但過往被認為速度相對較慢的野手,像是捕手及一壘手等等,也都曾有出現場內全壘打的紀錄,難道是當下激發了他們的腎上腺素,每個都快腿上身嗎🤣

防守方守備狀況
場內全壘打最重要的關鍵因素,大多來自於外野手守備的部分,這裡整理了一些過往在中職出現的守備情形
一、守備方針對打者進行守備佈陣,打者將球打到大空檔、讓外野手花了一段時間去追球(影片 01:50)👇
二、球落在中右外野中間的全壘打牆前,兩個外野手都想嘗試接球、差點相撞,造成第一時間無法將球傳回內野👇
三、外野手追深遠高飛球,直接撞上全壘打牆,造成受傷狀況、無法第一時間處理球👇
四、外野手面對外野飛球、選擇撲接的方式接球,但沒接到球,反而讓球漏到後方👇
五、外野手向後追深遠高飛球,第一時間沒接到,球直接打在全壘打牆上、往前反彈,守備員須再往前追球👇
場內全壘打紀錄
中職紀錄場內全壘打紀錄
- 場內滿貫全壘打 – 1 次
- 2021 年富邦悍將 – 范國宸
- 中職總冠軍賽場內全壘打 – 1 次
- 2015 年中信兄弟 – 彭政閔
- 生涯最多場內全壘打 – 2 支
- 白昆宏、張泰山、彭政閔、郭嚴文、王勝偉、謝佳賢
- 單一球季最多場內全壘打 – 2 支
- 白昆宏、郭嚴文
- 單一球隊最多場內全壘打- 13 支
- 中信兄弟
中職總冠軍賽場內全壘打
2015 年 12 月 22 日,中華職棒總冠軍賽 G5、Lamigo 桃猿 VS 中信兄弟,在六局下半,爪爪打者彭政閔擊出右外野靠近邊線的飛球,當時右外野手王柏融,選擇撲接的方式接球,但沒接到球😦
王柏融第一時間認為是界外球,沒立刻起身去找球,當隊友提醒他處理球時,為時已晚…最終讓恰恰跑出史上第一支總冠軍賽的場內全壘打👇
中職例行賽場內滿貫全壘打
2021 年 07 月 30 日,中職例行賽 G137、樂天桃猿 VS 富邦悍將,在三局下半,邦邦打者范國宸在滿壘時,將吱吱投手王耀霖的一棒送到全壘打牆前,掉在了中外野手陳晨威的頭上..🤕
這球也讓中外野手陳晨威,無法第一時間處理球,最終讓范國宸跑出一支場內滿貫全壘打👇
中華職棒 1990 – 1999 年場內全壘打
- 1991 年 – 兄弟象 – 吳英偉
- 1995 年 – 兄弟象 – 吳復連
- 1996 年 – 兄弟象 – 陳瑞昌


中華職棒 2000 – 2009 年場內全壘打
- 2002 年 – 兄弟象 – 馮勝賢
- 2003 年 – 兄弟象 – 林明憲
- 2003 年 – 兄弟象 – 彭政閔
- 2009 年 – 兄弟象 – 王勝偉


中華職棒 2010 – 2019 年場內全壘打
- 2012 年 – 兄弟象 – 王勝偉
- 2014 年 – 中信兄弟 – 張志豪
- 2015 年 – 中信兄弟 – 彭政閔
- 2016 年 – 中信兄弟 – 張正偉
- 2016 年 – 中信兄弟 – 陳子豪


中華職棒 2020 – 2022 年場內全壘打
- 2022 年 – 中信兄弟 -高宇杰

延伸閱讀:
總結
場內全壘打在各類型的全壘打裡,屬於相當難締造的紀錄之一,每當打者在壘上拔腿狂奔時,相信當下投手們都在瑟瑟發抖,深怕那不光榮的紀錄上,被記上一筆…😂
對於場內全壘打,你又有什麼想法或見解呢❓歡迎下方留言告訴我👇
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分享給更多人看到👍也別忘記訂閱「免費」的電子報📰
完成「免費」電子訂閱後,記得到信箱裡「確認」,才會第一時間收到有關中職的重要資訊😎
📷封面圖片來源:兄弟Fans club
📒資料參考來源:
2 留言
場內全壘打,
比起場外全壘打少了幾分震撼
卻又多了幾分觀賞性與刺激XD
的確是少了點瞬間的激情,但換來的是…球員喘到不行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