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日期: 2023 年 4 月 17 日
前言
你是剛入門的棒球新手嗎?跟著朋友進場看球,卻看不懂場上的狀況嗎?那是相當正常的,畢竟新事物本來就需要時間學習,更何況棒球的複雜性還不低…。
但五花八門的棒球規則,該如何一點就通呢?讓我用一個喜愛棒球的球迷,簡單說明棒球場上需要了解的基本觀念。
比起棒球規則裡所寫的生硬文字,我想那對於棒球新手來說,幫助相當有限…這裡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,帶你進入棒球世界。
以下所整理的內容,將會以中華職棒為主軸來說明,類似棒球規則懶人包的概念。

棒球入門的基本規則介紹
棒球比賽條件
一場正規的棒球比賽,以 9 局計算,每一局區分上、下半局,上半局若是屬於進攻方,則下半局則變成防守方,在每個半局出現第三個出局數時,進行攻守交換。
- 進攻方:運用每個半局的三個出局數,盡量多拿些分數
- 防守方:盡快抓到第三個出局數,並且降低失分
每一個半局的攻守交換,除了比分不會變之外,其他都會歸零重來,像是壘上原先的跑者、好壞球、出局數等等。
進攻方
棒球員擔任進攻方時,會有兩個身分上的轉換,起初會先以打者的身份上場打擊,將球順利打進界內時,則會轉變為跑者身分。
- 打者:安打上壘、戰術配合、消耗投手用球數
- 跑者:在壘包上擾亂投手的投球節奏
防守方
棒球員擔任防守方時,重點在於投手丘上的投手,以及團隊的守備配合,各有各自的任務。
- 投手:三振對手或讓打者打不好
- 團隊守備:穩穩抓到出局數、降低守備失誤及瑕疵
出局數(OUT)
正規比賽的 9 局之中,各球隊都會有 27 個出局數可以運用,只要不出現最後一個出局數,落後的一方仍有機會逆轉比賽。
如何活用這 27 個出局數,來讓球隊獲得最大的效益,全看比賽中的球員個人表現、團隊配合,以及教練的調度做決定。
棒球員在場上,需要時時刻刻專注在球場上,以免做出錯誤的判斷,像是跑壘失誤、守備失誤等等…,而這些偶爾也是會在職棒場上發生。
出局數產生的方式,主要由守備方進行守備時,像是投手三振、野手接殺、觸殺、助殺等等。
更完整有關於棒球出局規則,請參考下面延伸閱讀。
延伸閱讀:
打擊順序(batting order)
棒球比賽中,各球隊都會有 1 – 9 棒、九位打者,從第一棒開始,依照各自的打擊順序,輪流上場打擊。
假設第一局開始、打到第三棒結束該半局,則第二局的開始,接著由第四棒開始進行打擊,以此類推…直到九個棒次都打過之後,在從頭開始。
而每個球員在棒次上的安排,因應球隊內的球員特性及教練團思維,而會有不同的規劃。這裡舉兩個常見用來形容棒次上安排的稱呼👇
- 開路先鋒:多數用來稱呼第一棒的打者,主要任務在於上壘,幫助球隊開啟攻勢。
- 中心棒次:球隊打擊順序的 3、4、5 棒,扮演球隊核心的進攻角色,通常都為隊伍中打擊能力較佳的球員。

好球帶(STRIKE ZONE)
好球帶是由本壘板的形狀,向上延伸出一個 3D 立體模型,再依照球員的身高調整上下界限,作為判定好壞球的依據。
平常我們在收看線上轉播時,會因為攝影機拍攝的角度,而造成一些邊邊角角的球,出現好壞球認定上的不同。

好壞球
球場上好壞球的判定,都是由主審說的算,也是棒球場上不可抗議的一個環節。
但也因好壞球是由主審裁判來認定,每位裁判有自己判定的喜好及標準,但都必須符合基本好壞球判定的規範。
在好壞球判定最常見的結果,就是三振及保送。
- 三振:投手在兩好球後所投出的球,若進到好球帶、或是打者揮空,都屬於三振。
- 四壞保送:投手在面對單一打者時,投出第四顆壞球,打者則可直接站上一壘壘包。
打者(BATTER)
棒球場上的擊球員、又稱之為打者,需要同時肩負打者及跑者的兩個任務。
打者的打擊型態,常見的為左打及右打。比起右打的選手,越來越多球員選擇左打,好讓自身在打擊時,獲得更多的優勢,像是縮短一壘跑壘距離,又或是面對右投手,能夠將球看得更加清楚。
而兩種打擊方式都可以的球員,稱之為左右開弓,但這類型的選手,在現今的棒球世界裡、少之又少。

投手(Pitcher)
棒球場上的投手登板時,最重要的就是投球任務,如何有效的解決打者並降低失分,這是投手重要的課題之一。
而投手除了在場上投球之外,也需肩負起守備的任務,像是一般的接傳球、補位、牽制跑者…等等。

先發投手(Starting Pitcher)
先發投手是球隊相當重要的一個角色,不僅需承擔球隊重要的勝敗之責,也必須有效的抓到出局數,降低用球數來延長投球局數,有利於球隊在後續投手上的調度及使用。
後援投手(Relief Pitcher)
後援投手又稱為牛棚投手,通常用來稱呼先發投手以外的投手群。
而這群投手之中,又能細分成下列類型,每一個類型的投手,都有各自不同的上場時間及投球任務。
- 中繼投手(Middle relief pitcher)
- 佈局投手(Setup Man)
- 終結者、守護神(Closer)
- 長中繼(Long Reliever)
- 任務型投手、一人左投(Spot Reliever)
棒球投球種類
投手的投球種類,簡單區分為兩種形式,直球及變化球,而從這兩種主要的球種,還能夠再變化出許多不同類型的球種。
- 快速直球(Fastball)
- 一般都稱之為直球,以球速來壓制打者的揮棒速度
- 常見直球類型:四縫線直球、二縫線直球、卡特球…等等
- 變化球(Breaking Ball)
- 相較於直球,是以較大幅度的變化軌跡,來混淆打者揮棒的角度及節奏
- 常見變化球類型:變速球、滑球、曲球、指叉球…等等
棒球投球姿勢
投手的投球型態與打者雷同,一樣有區分左手及右手,但兩者相比,比起右投手來說,左投手更是球隊優先考量的球員。
參考維基百科說明,除了左右投之外,還可區分四種類型,分別為上肩投球、側肩投球、斜肩側投、低肩投手。
觀賞棒球比賽時,常見的用語👇
- 上肩投球(Over hand)
- 高壓式投球
- 側肩投球(Sidearm)
- 側投
- 斜肩側投(Three-quarter pitch)
- 四分之三側投
- 低肩側投(Umder hand)
- 下勾式投球
得失分
棒球比賽勝負的結果,跟大多數的球類運動雷同,在規定比賽的局數中,得到比較多分數的球隊勝出。
若正規九局的比賽結束,兩隊分數仍舊相同時,則會進入到延長加賽。
棒球戰術
棒球場上的戰術,簡單區分為進攻及防守兩種類型,而戰術的運用,無疑是想在進攻時創造更好的攻勢,又或是在防守時,抓到關鍵的出局數。
當然在戰術成功時,能夠對球隊有不小的幫助,但相對在戰術失敗時,就必須承擔失敗的風險。
棒球比賽場地長什麼樣子?
台灣北、中、南,各有不同用途及特色的棒球場,依照球場的規格及性質,安排不同層級的賽事,如國際賽、中職賽事或業餘棒球等等…。
而在認識每個球場的特色之前,最重要的要先了解棒球場中,必要設施及區域的用途。
球場示意圖

打擊區(BATTER’S BOX)
由一個長方形的框框所顯示,打者在進行打擊時,雙腳必須站在打擊區內。
位於本壘板的左右兩側,各會有一個打擊區,打者可因應自身為左打或右打,來選擇站位。

打擊預備區
打擊預備區,主要用來提供進攻方,下一位上場打擊的打者,揮棒熱身的空間。
兩隊各自有打擊預備區,位於本壘後方兩側,靠近球隊休息室的位置,會特別標示。
投手丘(Pitcher’s mound)
投手丘是投手投球時,所使用的空間。而在投手丘上方,會有一塊白色長方形的投手板,用來規範投手所站的位置。
界內、界外區
以本壘左右兩側的打擊區,延伸出來的兩條線。而線會一直到全壘打標竿,用來區分球被打者擊出時,落在界內或界外判定的依據。
- 界內區
- 一壘壘包邊線的左側
- 三壘壘包邊線的右側
棒球場界內區以外的區域,都屬於界外區。

內野、外野區
- 內野區 – 從本壘板開始,一直到壘包後方的弧形線,區域內都算是內野區。
- 通常可明顯看出紅土與草皮的交界處。
- 外野區 – 內野區以外的區域,就都算是外野區的範圍。
- 外野區大部分都是草皮,除了在接近全壘打牆前方的一小段,為紅土區。
壘包(Base bag)
棒球場上會有四個壘位,從本壘開始,以逆時針的方式來看,分別為一壘、二壘、三壘,除了本壘是使用五角形的本壘板之外,其餘三個均使用正方形的壘包。
棒球比賽中,壘包在兩隊攻防之間,都會使用到的一項器具。

本壘板(Home base)
本壘板屬於壘包的其中之一,而其主要用途在於
- 判斷球是否經過好球帶
- 跑壘員是否順利踏觸本壘得分
- 擊球員是否揮棒過半
棒球員休息區(Dugout)
一般球員休息區設置的地方,會在一、三壘的兩側,而使用的方式,通常以一壘為主場球隊,三壘為客場球隊的安排方式居多。
除了輪到球員上場打擊、守備、投球、跑壘…等等,其餘球員均應留在球員休息區。
壘指導員(coacher)
壘指導員,通常各隊會有兩位的壘指導員,使用的位置分別在一壘及三壘旁的界外區。
平時在收看中職球賽轉播時,球評及主播更常用一壘指導教練及三壘指導教練來稱呼。
在球隊進攻時,壘指導員才需要上場,而壘指導員共通的任務,除了協助球隊的戰術下達之外,各自也有主要的任務。
- 一壘指導教練 – 觀察場上投手及守備的狀況,適時提醒壘上跑者
- 三壘指導教練 – 轉傳總教練暗號及指揮球員是否往三壘或本壘前進
牛棚(Bull pen)
牛棚在棒球場上有兩個解釋的意思,一個用來稱呼後援投手群,包括中繼投手、終結者等等…,另一個則是用來形容,後援投手再登板投球前,熱身的空間。
每個球場牛棚的位置,因應不同球場的設計及規劃,而會有所不同,像是室內牛棚、室外牛棚、外野界外區…等等,提供後援投手熱身。
棒球計分板怎麼看?
棒球計分板,用於紀錄及顯示球場上比賽進行的狀況,而看板的位置,通常會在中外野。另外也有部分球場,有設置兩塊以上的電子看板,位置則會在左、右外野。
這些計分板所顯示的資訊,也會因應球場有些許不同,但基本上都大同小異,這裡來看樂天桃園棒球場的電子看板有哪些資訊?

- (1)球場名稱
- 樂天桃園棒球場
- (2)時間
- (3)好壞球、出局數
- 好球 (S)
- 壞球 (B)
- 出局數 (O)
- (4)投手用球數及球速
- NP(用球數)
- km(球速)
- (5)裁判人員
- HP(主審)
- 1B(一壘審)
- 2B(二壘審)
- 3B(三壘審)
- (6)主客場球隊
- 主場(下)
- 客場(上)
- (7)每局得失分
- (8)得分、安打、失誤
- 得分(R)
- 安打(H)
- 失誤(E)
- (9)場上比賽球員
- 由左至右分別為棒次、守備位置、球員姓名、背號
- 如左上角的選手為第一棒、左外野手、藍寅倫、88 號
- 守備位置以第一個字簡稱,左 = 左外野手

棒球場觀眾席
棒球場觀眾席,主要提供進場球迷欣賞球賽的位置,簡單可區分為內野區、外野區及室內包廂。
大多進場看球的球迷,會選擇內野的位置,不僅在看球視野較佳,也能跟著主場球隊的啦啦隊及吉祥物,進行應援及互動。
選擇外野區位置的球迷,則相對較少。比較常見的像是客隊應援團、特殊賽事(進場球迷較多)、或是球場在外野區有規劃不同的看球空間。

照明設備
照明設備,屬於球場上相當重要的設備之一,大多中職賽事,不是在夜間進行,就是會從下午…一路打到晚上,此時照明設備就顯得格外重要。
過去也曾在球場上出現過幾次,因照明設備異常或故障的狀況,導致球賽必須被迫暫停,畢竟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,會影響到球員們在場上的判斷。
全壘打牆
全壘打牆,主要用來判定球員所擊出的外野飛球,屬於飛出牆的全壘打,或是留在場地內的安打球。
以一般棒球場而言,中外野全壘打牆的距離最遠,而左、右外野兩側的全壘打牆,相對就來的短一些。
棒球有哪幾種比賽模式呢?
你所知道的棒球比賽模式
棒球比賽模式,隨著不同層級及國家,有著不同的發展、規模及規則等等。
就像是美國職棒大聯盟(MLB),已是世界棒球的最高殿堂,仍每年持續針對比賽的規則,進行測試及修改,藉此提升整體比賽的公正性及精采度。
而,近幾年又有新起的五人制棒球,比起傳統的棒球比賽,更不受場地及人數上的限制,也提高了參與這項運動的意願。
另外,針對以台灣職棒為主軸的棒球比賽模式,整理了相關的基本介紹,可參考下方延伸閱讀。
延伸閱讀:

棒球比賽中總共有多少人?
球隊人員
一支棒球隊的組成,最基本的成員會有選手及教練,而最重要的角色,莫過於出錢的球團。
其他常見的包括防護員、翻譯…等人,以及近年來浮出檯面的運動心理師,都是球隊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。
工作人員
一場比賽要能夠順利進行,當然少不了工作人員的存在,像是裁判、主播、球評、攝影團隊、重播輔助小組等等。
而現場也會有負責勤務的工作人員,需要進行比賽前、中、後的場地整理及維護,以及觀眾席上協助控管現場的工作人員。
一場棒球比賽時間多長?
棒球比賽開始時間
中職比賽有區分平日及假日,平日通常會在晚上 18:35 時開始進行比賽,除了台北天母棒球場的比賽開打時間為 18:05。
假日則是會有兩個比賽時段,分別為 14:05 及 17:05。大多都是以下午 5 點開打的時段居多,而下午 2 點開打的狀況,相對較少,以球團及聯盟討論,並將各季節的天氣狀況納入考量。
- 平常日:晚上 18:35
- 例假日:下午 14:05 或 17:05
棒球比賽結束時間
中職比賽並不會有時間上的限制,都是以最後一個出局數的出現,比賽才算是正式結束⏰
除了因其他特殊狀況,讓球賽必須提前終止,如雨勢過大、現場設備故障…等等,又或是像台北天母棒球場,晚上 10 點過後有比賽限制。
正規比賽
中職正規的棒球比賽為 9 局,時間大多落在 2.5 – 3 小時,會再視當天比賽的狀況,而有所增減,但基本上時間都是會比較長一些。
延長賽
中職延長賽的規定,最多只打到 12 局,若遲遲無法分出勝負,最後則會以和局收場。
而在台灣大賽(總冠軍賽)則沒有局數上的限制,必須打到分出勝負為止。過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,莫過於中職 2009 年的台灣大賽,曾出現 17 局的延長加賽。
投打時間限制
為降低棒球比賽過程中,不必要的時間消耗,近年來有逐漸調整打者及投手的時間限制
- 中職 2022 年相關規定
- 投手 – 在壘上無跑者時,投手持球後開始計時,20 秒內需出手投球。
- 打者 – 投手持球開始計時後,打者需在 10 秒內進到打擊區。
因雨延賽
台灣都是以室外球場為主,所以容易受天候狀況影響,像是在下雨的部分,常出現雨勢過大或場地積水嚴重等狀況,導致球賽必須延期☔
而在中職球賽的部分,蠻常受到雨勢的影響,尤其在中職開打期間,會遇到梅雨季、颱風季節…等等。
保留比賽
保留比賽,通常出現在球賽進行中,受到雨勢過大的影響,而被迫中止比賽,必須延期再戰。
而保留比賽也須符合某些條件,就是該場比賽尚未完成五局,才會變成保留比賽。若已超過五局的局數,則會直接以當下的比分,裁定比賽勝負。
棒球隊是如何組成的呢?
中華職棒球隊的組成
球隊的組成,除了比賽場上看到的球員與教練們,你還知道有哪些人嗎?
光是球員的部分,就區分為一、二軍選手。一軍球員,就是常在棒球轉播所看到的那群人,屬於球隊當下戰力最強的選手。
至於二軍選手們,相對就有比較多不同的身分,如:年輕球員、傷兵、調整狀態球員等等。
雖每個人的身分及狀態都不一樣,但唯一相同的目標,就是站上一軍舞台上比賽。
另外,球隊的其他工作成員,包含了翻譯、防護員、運動心理師及球探等等。有了這些後勤團隊的人員,才使球隊能夠正常運作。
關於棒球隊組成更完整的內容,請參考下方延伸閱讀。
延伸閱讀:

欣賞棒球比賽的方式選擇
進場看棒球
收看中華職棒方式的其中之一,就是直接進球場看球,不僅能夠感受現場比賽的氛圍,也能夠支持台灣的棒球,畢竟球團大多還是撒錢在經營。
而現階段球賽的規劃也越來越精彩,除了現場時不時會與觀眾互動,球隊也會安排在假日,舉辦不同的主題日活動,像是 K 歌、寵物、親子等等。
線上看棒球
除了進場看球之外,線上看球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,輕鬆看球之餘,還能在線上的聊天室打打嘴砲…?
線上看球的好處,除了能夠聽主播及球評講解比賽的內容,也能夠更清楚看到投打對決的狀況,像是好壞球判定、球路軌跡等等…。

各類型管道
早期中職轉播的方式,主要以有線電視為主,而隨著科技變化,網路上也出現許多網路平台可以收視,像是 Twitch、MOD、CPBLTV 等等。

棒球員在場上穿戴的裝備有哪些?
打者
打者身上最基本的裝備,就是頭盔及球棒了,而目前大部分的選手,也會穿著其他的裝備,來保護自身的安全,像是護軸、護腿、打擊手套等等。
跑者
球員在擔任跑者時,除了保留原先的頭盔之外,其他裝備都會脫掉,好讓跑壘時更順暢。而大多球員,都會自行準備跑壘手套,降低在壘間的攻防時,出現受傷的狀況發生。
投手&野手
比起進攻方的裝備來說,守備方就要來的簡單許多。投手及野手的部分,基本上就靠著身上的手套,來完成所有的接球及守備動作。
捕手
在擔任守備方的捕手,裝備相較多一些,包含手套、頭盔、面罩、護胸、護膝、護擋…等等,都是用來保護捕手蹲捕時,可能受到球吻的護具。

棒球員服裝&飾品
針對球員在場上的服飾,也都有訂定相關的規範,而過去比較常見的問題,像是內襯衣的顏色、不符規定,又或是無法穿自己球衣上場比賽等等,都會被要求立即更換或進行罰款的動作。
結論
看完棒球的基礎規則後,是不是更加了解棒球場上的狀況呢?我想應該還是看得霧煞煞😅
只要多看棒球的賽事,相信有助於你更快融入棒球世界,因為過去我也是一路這樣看過來的…,透過主播及球評的講解,才漸漸了解許多棒球場上的規則及細節。
這篇文章的內容,主要以簡單、易懂的方式呈現,若想要更深入了解棒球知識,可透過網站內搜尋關鍵字,或是想了解原意,也能夠去維基百科看看📑
棒球的世界博大精深,不容易在這裡說得一清二楚,若對於規則或棒球名詞有更好的解釋,也歡迎喜愛棒球的朋友,在留言區分享你的解讀及看法,互相交流之外,也能幫助更多的棒球新手⚾
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分享給更多人看到👍也別忘記訂閱「免費」的電子報📰
完成「免費」電子訂閱後,記得到信箱裡「確認」,才會第一時間收到有關中職的重要資訊😎
📷封面圖片來源:unsplash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