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棒球D教室】棒球投手規則介紹|2023新手必懂的基本規則

by Degio

最後更新日期: 2023 年 2 月 20 日

目錄(可直接點選以下章節)

前言

「你知道棒球比賽當中,哪位球員對於比賽的勝負,影響力是最大的呢?」

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,當場比賽結束後,總會有一位獲選單場 MVP 的球員,凸顯他對這場比賽的貢獻。

但,過去有不少的球員及球評都曾說過,「投手佔了一場比賽勝負的七成」。

尤其是在先發投手的位置,若能有精彩的投球表現,球隊贏球的機會將會大增。

棒球投手
圖片來源:unsplash

不過,投手要把一場比賽投好,真的有這麼容易嗎?想把球投到哪個位置,球就乖乖進到捕手的手套呢?

真的有看過棒球比賽後,或許你就會有不同想法了。

本篇文章將用淺顯易懂的方式,來說明棒球投手在場上的投球狀況。

棒球投手有哪些是你該懂得規則呢?

投手(Pitcher),球隊在擔任守備方最核心的球員之一,必須負責棒球比賽當中,重要的「投球」任務。

投手在投球的過程中,必須要有個守備員來幫忙接球,那個人就是「捕手」。除了接球之外,在投球位置及球種的選擇上,也要協助投手給予建議。

不論怎麼投手怎麼投,最終的目的,就是讓打擊區上的打者,在安全踏上一壘壘包前,讓他出局。

投球是什麼?

棒球比賽的過程中,擔任守備方的投手,必須站在投手丘上,把手中的球朝向捕手的方向丟,這就稱之為「投球」。而進攻方的打者,就必須去判斷當下的球,適不適合進攻。

而每位投手也都有各自擅長的球種及能力,下面有幾個常用來形容投手的投球能力。

  • 投球控球 – 投手把球丟到想丟的位置,對於投手來說,是必須具備的投球能力之一。
  • 投球球速 – 投手的投球速度越快,代表打者反應的時間越短,容易出現揮空棒的情形。
  • 投球威力 – 投手投出的球,變化軌跡讓打者不容易打到球的甜蜜點。

內野區的小山丘

投手丘(Pitcher’s mound),提供投手在進行投球時,所站的地方,設置在內野四個壘包的正中間。

看似不起眼的投手丘,其實也會對投手的投手表現,有所影響。過去就曾聽過投手反應,投手丘踩起來有比較鬆軟的情形。另外若因場地下雨時,也可能出現打滑的狀況。

以下影片為介紹投手丘的製作過程。

play btn
 投手丘

投手丘的中心點

投手板(Pitcher’s plate),設置在投手丘上一塊長方形的白色平板,用來規範投手在投球時,所要站的位置。

當投手腳踩在投手板時,就必須依照棒球規則,進行投球的相關動作,否則是有可能會被抓投手犯規的喔。

投手板規格:長 24 英吋(61 公分)、寬 6 英吋(15.2 公分)

投手板距離:投手板前緣到本壘板尖端距離,60.6 英吋(18.44 公尺)

投手熱身的 VIP 空間

投手在上場比賽前,都會現在專屬的區域,進行上場前的投球熱身。而這個空間,通常會以「牛棚」的方式來稱呼。

牛棚(Bull pen),除了用來形容投手熱身的場地之外,也會用來稱呼後援投手的這群人為「牛棚投手」。

牛棚長得不太一樣

台灣各個球場的牛棚設置,其實都不太一樣,隨著球場整體規劃變動,部分的牛棚位置,也陸續做調整。

像是有室內牛棚、室外牛棚、甚至有些球場的空間有限,只能運用棒球場上的界外區場地,規劃出投手熱身的區域。

以下影片為投手在室內牛棚練投。

play btn
 室內牛棚

你的慣用手是哪隻呢?

右手,還是大多數人的慣用手,這對於棒球場上的球員們,也是一樣的情形。但為了在棒球場上,獲得更多的個人優勢,部分球員會選擇訓練左手,變成投球或打擊時的慣用手。

以下影片為左投手對一壘壘包上的跑者,進行牽制的動作。

play btn
 左投手牽制

投手與打者的正面對決

棒球比賽中,進攻及防守的雙方,可以簡單區分為安全上壘及出局,兩個結果。對於守備方來說,就必須盡可能地抓到出局數,來降低失分的狀況。

這裡舉幾個比賽中,能夠安全上壘及出局的常見例子。

  • 上壘 – 安打、保送、守備失誤、野手選擇。
  • 出局三振、飛球接殺、滾地球刺殺。

好壞球的判定依據?

好壞球的判定,是由本壘板延伸出來的一個 3D 立體空間,只要投手的球有碰出到,都應該判定為好球。

而這個空間,其實是看不到的。但現今在棒球比賽轉播時,捕手正前方就會顯示出一個白色的長方形框框,可以讓收視球賽的球迷們,作為好壞球判定的參考。

好球與壞球的差別,不論是對於投手或是打者,都有著不小的影響。棒球規則上,是有規範好球帶的空間,但畢竟好壞球是由主審裁判來做判定,所以還是會有些個人喜好及誤判出現。

以下影片為好壞球的爭議判決。

play btn
 好壞球

投手犯規會被驅逐出場嗎?

一般投手所出現的投手犯規,基本上只會讓壘上的跑者,直接往下一個壘包做前進,並不會有驅逐出場的問題。

投手犯規(BALK),當投手踩在投手板時,就準備進入到投球的階段,所有動作就必須符合棒球規則,只要違反,就會被裁判判定為投手犯規。

而投手犯規的部分,需要先符合下面兩個最基本的條件,才會有後續出現的投手犯規可能。

  • 壘包上有跑者。
  • 投手已踩在投手板上。

以下影片符合上述兩個「基本條件」,再加上投手投球時的動作未連貫,所出現的投手犯規。

play btn
 投手犯規

球場上的白色粉末

為何投手在準備投球前,都會拿著一包白色粉袋,正手拍完、反手拍,拍出一堆粉末呢?

這個是松香粉袋,在棒球場上比較常用「止滑粉」來稱呼。主要提供投手投球時,避免手汗過多的情形,影響到投球的狀態,所以這些白色粉末,是用來止滑用的。

而使用上也是有相關規範,像是只能使用在手上,不能塗抹在其他的部位。至於塗抹的量就沒有明文規定,主要比較偏向裁判的自由心證。

以下影片為總教練對於投手使用的止滑粉,向裁判做出抗議的動作。

play btn
 止滑粉

投手牽制的細節

在棒球場上,投手透過傳球的方式,看管壘包上的跑者,主要是為了縮小跑壘的離壘距離,來降低盜壘成功的機率,這就是所謂的「牽制」。

更多有關投手牽制的部分,都在下面的延伸閱讀。

延伸閱讀:【棒球D教室】棒球牽制|新手必懂的基本規則

今日該誰上場投球?

早期,各球隊幾乎都會有自己的王牌投手,而他在球隊的地位,是無比的重要。不僅能夠擔任先發投手的角色,把整場比賽投完,還能在球隊需要他時,在其他比賽的中後段,上場投球。

但隨著時代的演變,目前幾乎已看不到這樣使用投手的方式。最主要考量投手過度使用及休息恢復時間不足,容易出現受傷的狀況。

所以現今的投球趨勢,已經把每位投手的投球任務細分,除了讓投手在場上有更好的發揮之外,也能降低過勞所產生的後遺症。

先發投手(tarting Pitcher

先發投手,在投手群之中,扮演著最重要的投球角色任務。擔任球隊打頭陣的投手,不僅要負責比較多的投球局數,自然而然在投球的數量及個人體力上,也會有更高的需求。

因應各個職棒聯盟的比賽頻率及次數不同,各有各的投手使用參考基準。分享 Degio 過去曾看過的資訊:

  • 美國職棒(MLB):投一場比賽,休息四天,投球數 100 球
  • 日本職棒(NPB):投一場比賽,休息六天,投球數 120 球

在這樣用球數控制的前提下,進一步來保護先發投手的身體,避免過勞產生其他問題。

以下影片為先發投手,主投 8 局的投球局數,用球數 99 球後退場休息。

play btn
 先發投手

後援投手(Relief Pitcher

後援投手,也有人稱之為「牛棚投手」。棒球場上,除了先發投手以外,其他投手都被歸類在後援投手的部分。

而這些牛棚投手,出賽頻率就會比先發投手要來的多,也因為隨時都有可能需要上場投球,相對在用球數及投球局數,則會比較少一些。

以下影片為後援投手上場投球的狀況。

play btn
 後援投手

中繼投手(Middle relief pitcher)

中繼投手,除了先發投手及終結者以外的投手群,都會被歸類在中繼投手,與後援投手的意思有些雷同。

佈局投手(Setup Man

佈局投手,用來稱呼後援投手的一種方式。最主要球隊在分數領先時,第八局上場的投手,本身的投球能力,僅次於第九局上場的終結者。

救援投手(Closer

救援投手,較常用「終結者」或「守護神」來稱呼,是所有後援投手當中,投球能力最強的一位投手。

終結者的上場時機,通常都是球隊在分數領先有限,需要靠著他上場完成最後一局的投球局數,守下比賽最後的勝負。

而這個投手的位置,也需要承擔不小的心理壓力,畢竟沒把球投好的情況下,是有可能被對手翻盤,讓隊友前面的努力,化為泡影。

以下影片為中職各球隊終結者的介紹。

play btn
 終結者

長中繼(Long Reliever

長中繼,屬於中繼投手的其中一種。多了一個「長」字,代表這個位置的投手,需要負擔比較多的投球局數及投球數。

敗戰處理投手

敗戰處理投手,屬於長中繼的一種。顧名思義,上場投球的時候,球隊與對手的分數,會出現比較大的差距。

而這位投手的任務,幫助球隊消化掉這些投球局數,保留其他後援投手的戰力。

一人左投(left-handed specialist

一人左投,在球賽中後段,針對對方的左打者,所上場進行投球的左投手。通常只會面對一位打者,就下場休息。

為何會有這樣的投手調度?最主要有「左投剋左打」的想法,才會進行這樣的調度。

訂閱Degio免費電子報

    我們尊重你的隱私,你可以隨時退訂

    投手的投球姿勢

    揮臂式投球(Windup Position

    揮臂式投球,當壘包上沒有任何跑者時,多數投手所選擇使用的投球方式。

    固定式投球(SET POSITION

    固定式投球,當壘包上有跑者時,投手所使用的投球方式。固定式投球除了縮小投球時的動作之外,也符合棒球規則當中相關的牽制規定,進而降低跑者盜壘成功的機率。

    以下影片為投手在壘包無跑者跟跑者的情況下,使用揮臂式投球及固定式投球的站姿差別。

    play btn
     開放式投球

    上肩投球(Over hand

    上肩投球,也有人稱之為「高壓式投球」,是最常見的投球方式之一。這樣的投球方式,對於身材高大的球員,具有較明顯的優勢,尤其在外籍洋將的部分,身高來到 190-200cm 的投手。

    以下影片為洋將投手,使用高壓式投球的姿勢。

    play btn
     高壓式投球

    斜肩側投(Three-quarter pitch

    斜肩側投,又稱之為「四分之三側投」,是許多球員使用的投球方式之一,不論在投球協調性、負擔及增加投球續航力,都有不錯的效果。

    以下影片的投手,投球姿勢為四分之三側投。

    play btn
     四分之三側投

    側肩側投(Sidearm

    側肩側投,又稱之為「側投」。這種投球姿勢的關係,橫向變化球的效果會比較好,但相對失去部分的直球速度。

    也因為這樣的投球方式,讓投手在面對「對向」打者時,壓制力效果相對較差一些,如右投手對上左打者。

    以下影片的投手,使用側投的姿勢投球。

    play btn
     側投

    低肩側投(Under hand

    低肩側投,又稱之為「下勾投球」,也有人用「潛水艇」來稱呼這樣的投球方式。

    下勾投球的方式,有別於其他投球動作,雖然整體直球的球速不快,但靠著球路的變化,也能讓打者在打擊上,吃足苦頭。

    以下影片的投手,使用下勾投球的方式投球。

    play btn
     下勾投手

    小結

    沒有最好的投球方式,只有最適合投手個人的投球方式。有些球員透過不同的投球姿勢,進而找到最具壓制力的投球方式。

    過去有曾聽過球員分享,原先是四分之三側投的投球姿勢,因為手部傷勢的關係,導致最後必須轉變成「側投」姿勢,才能繼續投下去。

    投手的基礎數據

    棒球場上有許多不同的數據,從投手的每一顆球、打者的每一次揮棒,到守備方每一次的守備,都記錄著場上的相關數據。

    而對於投手的每一項數據,都代表著不同的意義,藉此來衡量投手的投球能力。

    投球局數(innings pitched)

    投球局數,簡稱 IP。棒球場上出現的每一個出局數,都會算是投手的投球局數,也是用來衡量投手對於球隊貢獻的數據之一。

    對於不同位置的投手,所要求的投球局數也會有所不同。而這些主要是用來參考的基準,實際上還是需要依場上的狀況,來進行投手的調度使用。

    • 先發投手 – 以六局為基準。
    • 後援投手 – 以一局為基準。

    總投球數(Number of Pitches Thrown

    總投球數,簡稱為 NP。平時主要以「用球數」來稱呼,當投手的用球數來到相對高點時,投手教練就差不多就會讓場上的投手,準備下場休息。

    紀錄投手的用球數有什麼用處呢?主要讓教練團了解投手的投球狀況,以及用球數的情形,進一步來調整並規劃接下來比賽,上場的時間。

    至於投手在一局內的理想用球數是多少呢?過去曾看比賽播報時,賽評提到一局的用球數,盡量控制在 15 顆以內,會比較理想一些。

    而這樣的用球數,對於不同位置的投手來說,其實也是有著不同的含意。

    • 先發投手 – 每局用球數減少的情形下,相對能增加投球的局數,進而減少牛棚投手的負擔。
    • 救援投手 – 在有限的用球數內,能夠投出高品質的球。

    好球(Strike

    如何投出一顆好球,對於一位投手來說,大概是擔任投手時,最重要的課題之一。不論是把球投進好球帶,或是投出引誘球讓打者出棒揮空,都考驗著投手本身的投球能力。

    過去在看比賽時,也常聽到球評針對好球率的看法做說明。好壞球的比率來到 2:1,會是比較理想的。

    三振(strike out

    三振,常用英文字母「K」來形容。投手對打者投出第三顆好球,就會直接讓打者站在原地出局,連跑壘的機會都沒有。

    投手要三振打者的前提,必須是在「兩好球」的情形下。在比賽過程中,幾種常見的三振模式如下:

    • 投手投進好球帶的球,打者站在原地沒有揮棒。
    • 投手投進好球帶的球,打者揮棒卻沒打到球。
    • 投手投進好球帶的球,打者揮棒後,球棒稍微擦到球,但被捕手直接接進手套。
    • 投手投在好球帶以外的壞球,打者揮棒卻沒打到球。
    • 打者進行觸擊短打,碰成界外球。

    以下影片為投手投出三振的紀錄。

    sddefaultplay btn
     三振

    保送(base on balls)

    保送,打者可以直接站上一壘壘包。當投手出現保送時,就需要注意是否在投手的控球上,是否出現了些小狀況。而有少部分的保送情形,則是守備方戰術上的考量,刻意讓打者直接走上一壘。

    打者會獲得保送的情形,基本上有下列幾項:

    • 四壞球(Base on Balls) – 單一次的投手與打者,投手若對打者投出四顆壞球,打者就會算是保送。
    • 故意四壞球(intentional bases on balls) – 投手不願意面對當前的打者,由總教練向主審裁判提出要求,選擇讓打者直接故意四壞球保送。
    • 觸身球保送(hit by pitch) – 投手的球丟到打者身上,打者就算是觸身球保送。
    • 妨礙打擊(Catcher Interference)- 打者在揮棒的過程中,球棒遭到捕手手套的影響,就會算是妨礙打擊,打者獲得保送。

    以下影片為打者遭到投手的觸身球,保送上一壘。

    play btn
     觸身球

    暴投(wild pitches

    暴投,縮寫 「WP」。投手在投球過程中,對於球的控制掌握並不理想,造成球在往本壘板的方向過來時,出現了偏差。

    投手投球目標,主要是往捕手手套所擺的位置而去,但難免還是會出現「暴投」的情況。像是球還沒到捕手手套前,就先已經先掉到地上,球就有可能彈到旁邊去。

    或是投手的球投到捕手能夠正常接球的範圍之外,那也很有可能形成投手暴投,會讓跑者有機會再往下一個壘包前進。

    而投手暴投會被記錄暴投的情形,有幾個必備的條件:

    • 壘上有跑者的狀況。
    • 壘上跑者因為暴投,而往前至少前進一個壘包。

    以下影片為投手出現暴投,讓跑者可以趁機往下一個壘包前進。

    play btn
     暴投

    投手責任失分(earned runs

    投手責任失分,又稱之為「自責分」,簡寫 ER。投手在投球的過程中,難免會出現失分的狀況出現,那全部失掉的分數,都會算在投手的頭上嗎?

    所有的失分,都會記在投手的身上。但,場上出現某些狀況時,是不會把失分記在投手的「自責分」上,像是守備失誤、妨礙跑壘等等。

    那為何要稱之為自責分呢?我想,可以解讀成這些失掉的分數,是因為投手本身的投球表現,讓球隊出現失分的情形。

    投手自責分率(earned run average

    投手自責分率,又稱之為「防禦率」,簡寫 ERA。數字越低,對於投手本身失分狀況的控制力,代表越佳。

    防禦率,主要用來統計投手在場上投球時,所失掉的自責分,會以一場比賽 9 局的基準來換算。

    對於投手來說,是一個直觀評估投手能力的數據,畢竟失掉的分數越少,相對對於球隊來說,是處於越有利的狀況。

    這項數據對於先發投手來說,參考價值會相對高一些,而對於後援投手的部分,則是其次。

    防禦率計算:自責分 * 9 / 投球局數

    每局被上壘率(Walks Plus Hits per Inning Pitched

    每局被上壘率,簡寫 WHIP。主要用來統計投手每一局在場上投球時,平均會讓多少的打者,安全的踏上壘包。

    那所有打者上壘都會算嗎?並沒有喔,除了打者擊出安打或保送之外,其他上壘的紀錄,都不會算在投手的被上壘率。

    這項數據也能直觀一位投手的能力,不論是先發投手、或是救援投手,都相當的具有參考價值。但對於救援投手而言,每局被上壘率來得更加重要。

    每局被上壘率計算:(安打+ 四壞球)/ 投球局數

    被打擊率(Opponents Batting Average)

    被打擊率,用來計算投手被打者擊出安打的機率。而這項數據越低,也就代表著投手被安打的機率越低。

    滾飛比(Ground outs/Fly outs

    滾飛比,用來計算投手所投出的球,讓打者擊出飛球或是滾地球,所換算出來的數據。

    對於投手來說,滾飛比越高的狀況,代表越容易讓打者擊出滾地球,那會有什麼差別呢?簡單區分成下面的兩個情形。

    • 好處 – 提升打者雙殺打機率及降低長打機率。
    • 壞處 – 投手必須倚賴內野手的守備能力。

    滾飛比計算:滾地球 / 飛球

    以下影片為打者打出滾地球,最終形成雙殺打。

    play btn
     游擊方向滾地球

    勝利投手(wins

    勝利投手,通常會以「勝投」來稱呼,簡寫 W。對於先發投手來說,勝投的多寡在某種程度上,也是對球隊的貢獻參考之一。

    投手要拿下勝投前,除了球隊贏球的前題下,投手還需要哪些條件呢?

    • 先發投手 – 先發至少投滿五局的局數,並且在球隊分數領先時退場,直到比賽結束。
    • 後援投手 – 前一任投手下場時,分數處於平手或落後的情形,接著上場投球的投手,只要在當下後援投手還是場上的投手時,球隊比數超前,一直領先到比賽結束,基本上就會拿到這場比賽的勝投。

    以下影片為先發投手投滿至少五局,在球隊領先的狀態下退場休息,最終拿下比賽的勝利投手。

    play btn
     勝利投手

    敗戰投手(loses

    敗戰投手,通常會以「敗投」來稱呼,簡寫 L。當投手失掉分數,讓球隊從領先或平手的階段,變成落後時,一直到比賽結束前,球隊都沒有在追平或超前比數,那就會由失分的那位投手,承擔敗投。

    投手要承擔敗投前,除了球隊輸球的前題下,投手還需要哪些條件呢?

    • 先發投手 – 先發投球時所掉的分數,直到比賽結束前,球隊都沒有領先或追平比數,那就會由失掉分數讓球隊輸球的先發投手,承擔敗投的紀錄。
    • 後援投手 – 後援投手上場投球時,所失掉的分數,讓球隊從領先或平手的狀態變成落後,直到比賽結束,那失分的後援投手,就必須承擔敗投的紀錄。

    中繼成功(holds

    中繼成功,簡寫「H」。主要用來統計中繼投手在先發投手退場後,到最後一任投手上場前,這期間所上場投球的投手,若對於球隊有所貢獻,就會算是中繼成功。

    實際在棒球規則上,要去評估投手的中繼成功,似乎有點小複雜,所以舉個最常見拿下中繼成功的方式做參考。

    • 比賽五局過後,先發投手退場。
    • 球隊分數領先三分以內。
    • 完成一局的投球局數,並保持球隊領先。

    救援成功(saves

    救援成功,簡寫「SV」。主要用來統計最後一位上場投球的救援投手,在球隊分數微幅領先時,順利幫球隊守住領先的分數,拿到比賽的勝利,就算是一次的救援成功。

    平時在棒球比賽,最常出現的救援成功方式。

    • 比賽的最後一局,通常是第九局。
    • 上場投球時,球隊分數領先三分以內。
    • 完成一局的投球局數。

    救援失敗(blown save

    救援失敗,簡寫「BS」。投手在符合救援成功的條件下,上場投球,但讓對手追平比數或超前比數,就會被記上救援失敗。

    這項數據對於各隊的終結者來說,也是一個重要參考的指標數字,

    投球情境及結果

    好球與壞球之間的糾葛

    投手與打者進行投打的對決當中,每一顆的好壞球,都會牽連著投手的投球選擇及打者的打擊策略。

    對於投手來說,球數領先的狀態之下,能夠有更多投球的選擇,像是球種上的配置或使用引誘球,來吸引打者出棒。

    反之,當打者球數領先時,就有更多的空間,選擇自己喜歡的球,再進行揮棒攻擊。

    • 投手球數領先 – 好球數 > 壞球數
    • 打者球數領先 – 好球數 ≦ 壞球數

    以下影片為打者在球數一好兩壞的情形下,所打出的全壘打。

    play btn
     打者球數領先

    可圈可點的投球表現

    優質先發(Quality Start),主要用來形容先發投手當天的比賽,有不錯的投球內容。這也是先發投手上場投球,最重要的任務,除了想辦法拉長投球局數之外,也必須降低失分的狀況。

    先發投手的優質先發,需要符合兩個條件:

    • 投球局數:六局以上。
    • 投手自責分:三分以內。

    燃燒手臂的時刻?

    完投(complete games),靠著先發投手一人投完整場比賽。早期中華職棒的比賽中,許多能力突出的先發投手,完投對他們來說,只是家常便飯的事情。

    但隨著投手陸續出現傷勢的問題,也開始重視投手角色分工,在用球數控制之下,要能夠完投的投手,也漸漸的越來越少。

    以下影片為先發投手一人完成九局的投球局數。

    play btn
     完投

    一夫當關,萬夫莫敵

    完封(Shutout),用來形容整場比賽結束時,並沒有讓對手拿到任何的分數。

    先發投手若一人投完整場比賽,也沒有失掉任何的分數,並且拿下最後的勝投,這會被稱之為「完投完封」。

    而比較常用來形容先發投手,一個人投完整場比賽,也沒讓對手拿到任何分數,最後拿下勝投,稱之為「完投完封勝」。

    以下影片為先發投手完投完封的紀錄。

    play btn
     完投完封

    安打怎麼打不出來?

    無安打比賽(No-hit Game),主要用來形容先發投手在完投比賽的情形下,未讓對方打者,打出任何的安打。

    回顧過去中華職棒紀錄來看,平均三年會出現一場的無安打比賽。

    以下影片為先發投手完成九局的比賽,並且未讓對方打者擊出任何安打。

    play btn
     無安打比賽

    連安全上壘都是個奢求

    完全比賽(Perfect Game),投手在完投完封勝的情形下,沒讓任何的打者安全戰上壘包,包含安打、保送、守備失誤等等的相關上壘紀錄。

    不僅投手當天的投球狀況好之外,更需要隊友的守備幫忙,在沒有任何守備瑕疵的情形下,投手才有機會投出完全比賽。

    回顧過去中職歷史三十幾年,只出現過一次的完全比賽。以下影片為投手完成完全比賽的紀錄。

    play btn
     完全比賽

    投手的球,軌跡都不太一樣

    在棒球裡,投手有許多的球種可以使用,讓投手在與打者進行對決時,更加的具有優勢。

    而在不同位置的投手,所需具備的球種數量,相對來說也會不太一樣。像是先發投手與後援投手來相比,先發投手就需要具備較多的球種,能與打者來周旋。

    直球系列

    與變化球相比,球的速度明顯比較快,藉此讓打者揮棒時,跟不上球的速度。

    • 四縫線快速球(Four Seam Fastball)
    • 二縫線快速球 (Two Seam Fastball)
    • 卡特球(Cutter)
    • 伸卡球(Sinker)

    以下影片為投手的四縫線快速球。

    hqdefaultplay btn
     四縫線快速球

    變化球系列

    與直球系列相比,球的速度比較慢一些,但球的變化幅度大,讓打者不易掌握到擊球的甜蜜點。

    • 曲球(Curveball)
    • 滑球(Slider)
    • 滑曲球(Slurve)
    • 指叉球(Forkball)
    • 變速球(Change-Up)

    以下影片為投手的曲球。

    play btn
     曲球

    總結

    看完棒球投手的基礎介紹,會不會有種霧裡看花的感覺呢?不論對於投手或打者,棒球規則裡有著不少關聯在一起的細節。

    但,當你了解棒球基礎規則後,就能夠慢慢從實際比賽中,體會到棒球的樂趣了。

    更多有關棒球基礎規則的內容,都在下方延伸閱讀。

    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分享給更多人看到。也別忘記訂閱「免費」的電子報。

    完成「免費」電子訂閱後,記得到信箱裡「確認」,才不會漏掉更多有關棒球的資訊。

    》封面圖片來源:pixabay

    》參考資料:台灣棒球維基館維基百科聯盟規章中華職棒大聯盟CPBL 裁判執法手冊規則補述運動視界棒球規則

    》GIF 影片來源:CPBL 中華職棒Gfycat

   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文章:

    【棒球D教室】棒球電視重播輔助判決|新手入門必懂的基本規則

    【棒球D教室】棒球比賽簡易介紹|新手必懂的基本規則

    【棒球D教室】棒球隊如何組成?|新手必懂的基本規則

    【棒球D教室】棒球觸擊短打|新手必懂的棒球規則

    【棒球D教室】棒球年度獎項|新手必懂的基本規則

    【棒球D教室】棒球投手|新手必懂的基本規則

    【棒球D教室】棒球打者|新手必懂的棒球規則

    【棒球D教室】棒球守備|新手必懂的基礎規則

    【棒球D教室】棒球牽制|新手必懂的基本規則

    【棒球D教室】棒球戰術|新手必懂的基本規則

    【棒球D教室】棒球跑壘|新手必懂的基本規則

    【棒球D教室】棒球盜壘|新手必懂的基本規則

    【棒球D教室】棒球裁判|新手必懂的基本規則

    訂閱Degio免費電子報

      我們尊重你的隱私,你可以隨時退訂

      相關文章

      留言